日前,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与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对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转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并发布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其中,燕山大学转让专利990件,位列第28位,是河北省唯一入围高校。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普遍性难题,燕山大学为何能走在全省前列,990件转让专利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接地气  瞄准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

同一款饮料口味要保持一致,对消费者而言,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对生产厂家来说,要保证始终“一个味儿”,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吴凤和教授团队在给达能中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培训时,对方提出了他们的困惑。

“现在饮料口味增多,如果单单依靠以前那种人工参与过多的工作模式,只能是做到‘差不多’。”吴凤和教授团队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小料配置称重防错系统,实现了不同口味的精准配置与小料投放的精准防错。

吴凤和介绍,这套系统自去年4月上线运行以来,收到不错的效果,如今已经应用到达能集团的6个生产企业。

科研人员一定要接地气,要及时了解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今年55岁的吴凤和,一直和机械行业打交道,“现在已经很少有单纯机械的问题,都需要软硬件结合,所以我也一直学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也正是凭着对行业的了解,吴凤和先后申请了30多个专利,很多都是当年授权当年转让。

燕山大学杨利坡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高端带材形性测控装备及智慧系统的研制,开发国内第一套工业级板形仪、高性能镁箔轧制成套装备、首套热轧分段冷却装置、大型加热炉高效低能耗智慧温控系统,并成功推广应用至国内十余条生产线。

专利和成果转化是市场行为,要提高转化率关键是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对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实际需求。

为推动科技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燕山大学坚持“抓跟踪、强服务、解难题”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思路,探索创建“一个学院建好一个地方研究院、一个学科对接一个产业、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大型企业”的科技服务组织新范式。

“2022年以来,燕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72项,应用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仅去年一年,学校与省内12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659项,专利转化合同额同比增长78%。”燕山大学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郝连旺介绍。


重激励   让成果转让多的教师得实惠

近年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白振华教授带领团队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成功转化70多项,被称为“专利达人”。

“专利达人”获得的可不仅是名声,还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按照《燕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和成果完成人分别按10%、90%的比例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成果完成团队负责人有内部收益分配权。

学校还鼓励使用权许可、作价投资、共同实施方式转化,这些方式转化收益由学校和成果完成人分别按5%、95%的比例分配。”燕山大学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国栋介绍,学校还制定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学校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

“重申请”“轻转化”一直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和痛点。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

“破题的唯一方法是改革。”郝连旺介绍,近年来,学校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作出了许多先行先试的探索。

在近期修订的《燕山大学职称评审工作实施细则》《燕山大学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办法》《“燕山学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燕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办法》等文件中,进一步突出社会服务指标比重,形成以科技成果实用价值和社会贡献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我就是‘新机制’的受益者。”1979年出生的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李岩,凭借出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业绩、教学和科研成绩,在2020年成功晋升为教授职称。

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出台,让燕山大学科研人员投身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涨。

“我们当年专利授权和转让比,从2019年至2023年提升了240%,年度转化总额提升了近4倍。”李国栋说。


补短板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

近日,沧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沧州市各县(市、区)科技工信和商务局以及20余家装备制造、管道制造类企业代表一行50余人到燕山大学开展“政产学研用”专场对接活动。

“当天,有两家公司分别与我们的专家签订合作协议。”郝连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主动对接市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这样的“访问团”。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据了解,燕山大学定期对重大科研平台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各级科技奖励项目以及经过中试熟化项目等进行梳理,深入挖掘梳理拥有高价值专利或具有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项目,建立转化产业化重点培育项目库,并按照技术成熟度、商业化阶段进行评价评估。

“我们还充分调动校内资源,带着项目和专家,积极对接地方、企业,实现多渠道发现科技成果,多因素评价科技成果,多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郝连旺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人员更多专注于科技创新,对科研成果存在“不会转”“不敢转”等问题。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要有牵线搭桥的“红娘”队伍。近年来,燕山大学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集群化”“专家化”队伍。目前,35名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团队囊括了技术经纪人、合同登记员、会计、创业辅导师等专业人员,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我们有专门人员对科研人员申报的专利进行审查评估。”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许岩介绍,组织专利申请前评估,可以减少无效申请和低质量专利的数量,从而汇聚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转化,“目前,学校专利申请授权率已经从前几年的50%—60%提升至70%—80%。”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燕山大学副校长王德松说,学校将不断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搭建“内部联络+外部服务+全面管理”的人才梯队,精准对接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和全过程,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