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的认定数量逐年减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前期认定工作的推进,符合条件且未被认定的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后续认定难度增加;二是为确保 “小巨人” 企业的质量与含金量,相关部门在筛选过程中更为严格,淘汰了部分不符合新标准的企业。因此随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门槛和难度的增加,企业申请通过难度也随之加大。
一些企业之所以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们在企业基础构建、技术创新实力以及产业链整合能力等多维度上的卓越表现。它们的产品与服务广泛覆盖并深耕于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关键支持领域,这些领域不仅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
1)研发投入高
这些企业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其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据了营业收入的显著比例。此外,它们大多持有十五项以上高水平的I类知识产权,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体现了在行业内的技术引领地位。
2)深耕细分领域
专注于各自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这些企业在该领域运营超过3年,有些企业甚至拥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成为了稳固、增强及补充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3)成长性高
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长潜力,这些企业在近两年的平均年营业收入增长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不仅彰显了其稳健的发展态势,更为其未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几条未通过的常见原因,供大家参考和提升,一起来看→
01行业领域问题
领域不匹配,偏离重点扶持方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选,其焦点聚焦于“六基”领域、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高地,旨在推动关键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如果申报的企业并非是当前国家层面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即便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若未能精准对接国家发展大方向,其申报成功率亦会大打折扣。
建议
企业应深入研读政策导向,明确自身产品与服务的核心优势,并探索其与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潜在关联点。若产品线丰富,建议精选一至两款最能体现技术领先性和市场潜力,且与重点支持领域高度契合的产品作为主打,详细阐述其技术创新点及对产业链的贡献。
02产品定位问题
产品命名笼统,市场竞争力待加强。在申报过程中,产品名称的精准性与特异性直接关乎其市场定位与竞争力的展现。若产品名称过于宽泛,缺乏细分市场的精准定位,不仅难以准确评估市场占有率,更难以凸显其在细分领域的独特优势。企业决策层对产品命名的坚持,虽体现了对品牌一致性的重视,但在申报场景下,则需灵活调整策略。
建议
企业应组建跨部门团队,对产品进行细致梳理,明确每款产品的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群及技术特色。在此基础上,重新命名或调整描述方式,确保主导产品名称既体现专业性,又便于评估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市场调研,收集并整理市场占有率、客户反馈等数据,为申报提供有力支撑。
03发明专利问题
发明专利分散,未聚焦关键产业链。拥有众多发明专利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但若这些专利未能形成合力,聚焦于企业主营业务及行业关键产业链,便难以在评审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当企业业务多元化,发明专利分散于多个领域时,更需警惕“多而不精”的陷阱。
建议
企业应重新审视其专利布局,优先聚焦于与主导产品紧密相关、对行业关键技术有实质性贡献的发明专利。通过整合优化,形成围绕主导产品的专利集群,提升专利的集中度和应用价值。同时,加强专利管理,确保每项专利都能有效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此外,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增强申报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面对日益严格的评选标准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申报策略,确保与国家战略方向的高度契合,同时加强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成为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为实现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