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青岛市委科技委员会印发《深化产学研合作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专项行动方案》。针对重大平台产出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面向市场主体的“企业需求技术成果”这3大类科技成果,《方案》提出分类施策、精准转化,采取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搭建中试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举措,形成“3×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依托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按照“内部成果转化机构+外部技术经纪人”的模式,组建“1+N”专业服务团队,跟踪科研单位优势技术领域、颠覆性技术项目、引进研发机构母所(校)科研动态等信息,从而建立成果库、研发台账和问题清单,由市科技局定期汇总,在海洋科技大市场动态更新发布,最终确保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早发现、早发布、早转化。
借鉴北京“朱雀计划”,依托蔚蓝生物、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等具备产业组织能力的领军企业和专业机构,首批遴选5名左右具有战略科学家思维、工程化实施经验、创新资源强链接能力的管理人才,开展战略咨询、谋划产业布局,实施前沿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国家、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系统开展初、中、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和应用场景,组织技术经纪人实训,每年培养300名懂产业、悉管理、能实战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依托市场化机构,搭建技术经纪人撮合交易服务平台,探索信息共享、有偿服务机制,根据需求挖掘、成果转化等绩效,对技术经纪人给予适当激励。
支持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大学、即发集团等多元化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等领域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以提升技术成果成熟度。
深化产学研合作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针对重大平台产出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面向市场主体的“企业需求技术成果”3大类科技成果,分类施策、精准转化,采取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搭建中试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方面重点举措,形成“3×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每年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少于10项、组织产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0项、链接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1000项,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创新生态。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跟踪对接、评价激励和联合支持机制
1.建立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机制。面向15家重点驻青高校院所、16家重点国家级创新平台、21家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等(附件1),依托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按照“内部成果转化机构+外部技术经纪人”模式,组建“1+N”专业服务团队,跟踪科研单位优势技术领域、颠覆性技术项目、引进研发机构母所(校)科研动态等信息,建立“一库、一账、一清单”即成果库、研发台账、问题清单,由市科技局定期汇总,在海洋科技大市场动态更新发布,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早发现、早发布、早转化。
2.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突出成果导向和产出效益,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产业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由项目单位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组织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和概念验证。对认为有必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重点支持的重大科技成果,由项目单位向市科技局提出申请,经市科技局会同产业部门、智库专家等咨询研判后,拟定重大项目立项建议,梳理项目问题需求清单,提报市委科技委研究。每年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少于10项。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支持机制。统筹科技、发改、工信、财政、国资、金融、卫生健康等部门及相关区(市)成立专班,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协助对接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等需求端资源,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或与本市国有投资平台合作转化。建立市委科技委重大科技成果决策机制,针对不同阶段科技成果,精准制定“政策包”,协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和市属大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灵活运用财政“拨改投”、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手段,早期介入、长线投入,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问题。
(二)加强有组织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强链计划”,借助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咨询机构等力量,开展产业研究,明确重点发展产业方向。市科技局会同产业部门、领军企业、研发机构等,凝练产业关键技术需求,每年组织10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按照里程碑节点考核评估、滚动支持。
2.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主力军作用,建立企业“出题”、青年人“答题”机制,瞄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每年组织50项左右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加快在若干重要产业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3.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借鉴北京“朱雀计划”,依托蔚蓝生物、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等具备产业组织能力的领军企业和专业机构,首批遴选5名左右具有战略科学家思维、工程化实施经验、创新资源强链接能力的管理人才,开展战略咨询、谋划产业布局,实施前沿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三)深化企业需求技术成果的产学研对接
1.面向大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研发。重点面向十个新兴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未来产业方向,组织专门技术经纪人,开展“一对一”常态化跟踪服务,梳理企业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匹配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2.面向中小企业需求推广“云端研发”。针对中小企业需求“想不出”“说不清”等问题,依托檬豆“云端研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挖掘需求,对接全国100多家高校院所资源,同时匹配万链数科5万名全国专家库画像资源,帮助企业研发创新。每年链接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1000项。
3.面向行业共性需求实施“集采研发”。基于海量企业个性需求,汇总、凝练行业共性需求,结合需求侧对接供给侧,匹配各类资源,确定解决方案,采取“集采研发”模式,组织有需求的企业签署预采购协议,众筹解决研发资金,打通行业共性问题。
(四)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
1.建好用好海洋科技大市场。链接“山东科技大市场”,突出海洋和上合国际技术转移特色,高标准打造海洋科技大市场,集成果发布、成果交易、供需对接、成果孵化等功能为一体,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展厅”相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发布制度,定期专场发布“青岛好成果”。
2.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依托国家、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系统开展初、中、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和应用场景,组织技术经纪人实训,每年培养300名懂产业、悉管理、能实战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依托市场化机构,搭建技术经纪人撮合交易服务平台,探索信息共享、有偿服务机制,根据需求挖掘、成果转化等绩效,对技术经纪人给予适当激励。
3.搭建中试孵化服务平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专业开放原则,支持中科院青能所、青岛大学、即发集团等多元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等领域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技术成果成熟度。支持海尔、海检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建立开放创新机制,吸引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需求开展成果转化,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4.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依托青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云端研发”、孵化器协会等平台,开展“国重面对面”“校企牵手、卡位入链”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每年组织100场左右(附件2)。积极承接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等国家级赛事,对大赛获奖的外地来青转化落地项目,给予“免申即享”资金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发挥市委科技委作用,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难点问题。完善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各区(市)、各部门、各单位密切协调配合、整体推进,落实行动方案。
(二)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驻青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主体责任,细化本单位、本领域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规定,推动科技成果管理从“行政控制资产”向“市场配置资源”转变。提升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机构等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宣传力度,遴选、放大、推介具有引领作用的原创科技成果项目,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力。总结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经验模式和典型案例,多方式渠道推广,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